- 思遠網絡:以承德網站建設、承德小程序開發、承德手機APP開發為核心、承德微信營銷,網站SEO、400電話一體化服務企業
既要追求商業價值的最大化,又不想讓客戶感到厭煩,微信的商業化運作正陷入兩難狀態,這其中,變味的公眾號是一大因素,正危及微信的生態健康。
微信公眾號是微信布局商業化運作的一枚棋子,其精準的定位、清晰的目標,贏得數以萬計的客戶蜂擁而來。去年11月,公眾號用戶數突破100萬,眼下已超過580萬,以日均增長數1.5萬個的勢頭瓦解了阿里、百度、360費了老大力氣建立起來的媒體關系。微信公眾號一改新浪微博走過的明星路線,從海量用戶中挖掘商業價值,通過優質內容的推送,提升公眾平臺的黏性,從而打造一個良性的生態系統。在微信老爸騰訊看來,公眾號是一帖市場競爭的“護身符”,誘導更多媒體人投奔其旗下,以壯聲威。
不過,被很多人視為生財之路的公眾號,由于急功近利,用力過猛,以大量軟文和陳舊內容濫竽充數,并謊報閱讀數和點贊數,一個號稱有20多萬粉絲的草根大號,一篇文章的閱讀量實際上只有幾百,以騙取商業利益,讓微信客戶不勝其煩。而微信公眾號又是“山寨林立”,冒充媒體、組織、企業名頭的虛假公眾賬號充斥其中。這些山寨公眾號實質上是被一些營銷公司在控制,用于推送廣告,而注冊又暢通無阻,微信的生態健康堪憂。
公眾號為微信增添了巨大人氣。早期,大量的社會精英、意見領袖、媒體人士把珍藏多年的“干貨”曬在公眾號上,與網民分享,很多人搶著訂閱微信公眾號。然而,現在公眾號的打開率在下降,很多微信客戶平時根本不敢打開微信,對公眾號更唯恐避之不及。長此以往,“微信熱”恐會降溫,或許一夜之間會被另一種網絡交際工具取而代之,就像新浪微博的風頭被騰訊微信搶占一樣。
這要歸咎于微信操之過急的商業化運作,微信的操作平臺已不堪重負,所謂“林子大了,什么鳥都有”,微信公眾號雜草叢生,亟待鋤草施肥。
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、被稱為“微信之父”的張小龍,當初開發微信的初衷是把產品做“輕”,避免新浪微博負載過重的前車之鑒,還有同門兄弟QQ什么商業元素都往上加載的教訓,以規避“貪、嗔、癡”三毒,就是一個簡單的朋友圈子,便捷地傳送文檔、圖片、語音、視頻,以增強客戶忠誠度。
如今,微信正大踏步商業化運作,不僅公眾號上鋪天蓋地的廣告、朋友圈里名目繁多的營銷,微信還毫不掩飾其欲做電商的野心,將京東商城和大眾點評接入其平臺,還有支付接口和手游接口,微信已如牛負重,有悖于其作為“一款社會溝通工具”的本質,不再是“一種生活方式”,而是“一種營銷平臺”。
商業營銷與客戶情緒是天生的一對矛盾。商業營銷既要做到招徠客戶,又不讓客戶厭煩,找到其中的平衡點,很難。騰訊要通過微信賺錢,本無可厚非,但不能不顧及客戶的情緒,如果微信公眾號太過商業化,就會讓客戶“溜號”,微信就要自毀這兩年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社會關系鏈條了。
清理門戶是當務之急,這一步微信已在做了,但力度不大,收效甚微。早在2012年底,微信就祭出問責過度營銷的大棒,以“心理年齡測試”和“性格測試”為誘餌的“蘑菇街”和“美麗說”兩大公眾號被禁言15天。這兩家公眾號以必須加關注才可查看答案的小聰明,引發微信朋友圈瘋狂轉發,輕松賺得2億用戶的人氣,成為微信營銷案例的封面之作。但由于這兩家公眾號“大到不能倒”,微信出于商業化運作的隱私,只是對其從輕發落,其實是姑息養奸。
接下來微信又公布公眾號的閱讀數和點贊數,讓謊報業績者暴露在陽光下,無處藏身,很多草根大號瞬間“見光死”?蛇@又帶來新的問題,一些小業主可以注冊微信公眾號,通過買粉絲、買閱讀量、買點贊,沒幾天工夫就可賺足眼球,幾乎沒有被微信發現而封號的風險。一些經過團隊化運作的公眾號,只要肯花錢,就能繞過微信的監管,于是又產生黑色產業鏈條綁架微信。
微信必須痛下決心,舍得割舍公眾號一時的繁華,嚴厲“打黑除霸”,鏟除毒瘤,以凈化生態環境。
目前微信捆綁著太多的商業元素,有點臃腫,必須減肥瘦身。不把雞蛋裝在一個籃子里,方向是對的,但全面出擊,試圖通過微信建造世界上最大的花園,將所有能網絡營銷的商業花草悉數移植其中,然后筑起一道圍墻收費,是不現實的,也是不可能的。騰訊的多種經營已夠累贅的了,再在微信身上嫁接太多的營銷方式,且不說會引起同行聯手反擊,也會與同門兄弟發生利益沖突。其實,微信與QQ早就有了此消彼長的變化,同室操戈,其業務重疊處在侵蝕著騰訊的肌體。
微信必須忍痛割愛,暫時停止一些尚不成熟的商業營銷,比如專心經營公眾號,深耕一畝三分地,在畝產上下工夫。畢竟微信專業團隊有限,豈能廣種薄收。
IT業日新月異,任何一種IT技術特別是植根于移動終端的互聯網技術,都不可能通吃天下。在微信紅得發紫的當下,騰訊尤須掙脫微信商業化營銷兩難的處境,繼續創新,不可守著公眾號吃“大餅”。這需要商業大智慧,更需要矢志不渝的定力。
(作者系晶蘇傳媒首席分析師,財經媒體專欄作家)